名医杂志报道养心:养生的最高境界
来源: www.huweiqin.com   发布时间: 2013-08-12 16:30   330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古语有云,“仁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人们只要能淡泊名利,遇事不怨天尤人,然后尽情地享受生活,对待生活保持一颗知足的心,修身养性。养好了心,即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撰文 胡维勤

  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主任医师(正师级),教授,对保健养生调理、老年病、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为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领导同志做过保健医生,并在党和国家的多次重大会议和活动中担任保健工作,也多次承担外国元首、重要领导人来访的医疗保健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保健经验。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有《将中医进行到底》、《胖补气,瘦补血》等。

博客地址:http://www.huweiqin.com/index.php?_m=mod_article&_a=article_content&article_id=265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则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养心胜药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要保持健康,第一要务就是养心。心就是指心态,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才能谈养生。

养生,养心为要,此外还需要在饮食、运动和有规律的作息这三方面进行配合。

饮食上,一直以来,五谷杂粮都是最健康的食物。日常的饮食,一定要坚持五谷为主,五蔬、五果、五畜为辅,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五谷为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五蔬为韭、薤、葵、葱、藿;五畜为牛、犬、羊、猪、鸡;五果为李、杏、枣、桃、栗。此外,“调料增欲,养生疗疾”,这在其中也有记载。

把以上所列要诀落实到三餐上,即早餐是一杯牛奶泡些燕麦片,外加一个包子或小窝头,饭后再吃半个苹果。午餐相对丰富些,但也是遵循五谷为主、蔬菜为辅的原则。晚餐则以粥为主,可在粥中加入白果、葡萄干、核桃、栗子等,但是三餐饮食都不要过饱,八分饱是最佳状态。

在运动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太忙碌,锻炼则需见缝插针,有空随时都可以进行。其中走路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每天走上四五千步,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收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还能促进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加强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和增强人体的代谢活动,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习惯。当然,运动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重复或删减一些动作,这样既能达到强化锻炼的目的,也避免了运动损伤。
   
在规律的作息上,要将自己的生活规律化,不仅包括睡觉,还有平时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

饮食、运动和有规律的作息三诀窍辅助,人们才能真正加强有效养生。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除了做到以上的三大诀窍,保持健康,调节心性则是必要之选。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人对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单单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也是人体在调节和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之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畅通的经络也需要清净心。

调节心性还需要谨记两个字:虚和机。

人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这个原因就充分利用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人们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人们的这个“机”,让“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这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的原理一样。但是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平时人们追求健康,最忌就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身体各方面失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乱包括许多种,如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等。身体上的病痛的起因,都是首先由心里的虚弱引起,从而导致外邪乘机进入。而心虚气弱,也都由心魂恼乱,身体不踏实,进而出现种种不安,如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都足以致病。之后,由于贪恋却未得到,于是产生了嗔,而贪和嗔又可使人们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加强外邪进入,这就成了疾病的起因。

人们希望健康长寿,首先应当消除病痛;若想要解除病痛,应当明用气(好好地调节自身的心气);若想要明用气,应当先养性;而养性的之法,应当先调心。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是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安心法,是健康第一要诀。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的人,内部抵抗力强,病痛就自己解除了,所以治病应当以调节心性为主。

 

养心法门:静

    人们常说,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一切修身、修心的方法,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人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养心也是这个道理。心里只要一放下,一回头,有病的人马上治愈,迷茫的人马上清晰,这才是真的养心而长寿之法。此外,养心的方法还有很多。

静坐就是一种,这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气血充足,从而血气旺盛流畅,这时人们有病的就可以去除病痛,不足的就可以补充,充足的则可以增长。对于现在的病可以去除,未来的病也可以预防,这是它小小的好处。同时,心里宁静则精神明达,进而则机智灵敏,心里宁静的人能够心生智慧,观察获取机遇并分辨甄别,遇事格外的敏捷,更明理,对待事情能想得更加长远,处变不惊,自信通达,自然就没有主观上偏执的弊端,而大的机遇和伟大抱负的施展,都是这样开启的。

人在生病的时候也要心静,最忌讳有嗔恚心。这个时候人们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然后慢慢调理,使身体尽快恢复健康。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

若是做到心神宁一,就更好了,浑身的血气,自然可以健全发挥。这里的“心”有两种,一种是真心,一种是妄心。人们将真心比喻是水,将妄心比喻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水可以做到寂然无念,是无心,即心神合一。

人们除了生病,有时还会睡眠不好,这也可能是由于心不够静。如当人们子时失眠时,这时人体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故而睡不着。另外,睡时如有思想,心里想着事情,也不能安着,所以,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这样最容易耗神。在午时,这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使心气变强。

    在事业上,人们的一切事业,也都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是衰是旺,是强是弱,全赖心神的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不妨试试静养法,即人们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身子似的,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的总体诀窍,这之后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静养法的修行要诀是: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具体要求有,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这是唯一的条件。要是人们有所思、有所闻和有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也是用气力。不久呼吸自然平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浑身无数个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这时无人们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

有人说,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可能是因为人们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心不静,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心里不断翻腾,无法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么能不焦虑致死。可是,越怕死,却越死得快,要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只有心静才能心安,这样才能远离死。因为人们不把死当回事,既然不怕死,那么死也就不再是问题,死也就没法了。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因此,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适得其反。